甘肃文县截留亿元地震重建基金 灾民新房成危楼
来源 : 作者: 发布时间 :2011-01-13 阅读量 :
甘肃文县欲将8000多万产业重建基金"借"给企业
,且历时三年仍未到账
。多处援建房质量堪忧
,县里亮化工程却红红火火
。甘肃文县是5·12地震重灾区
,地震中倒塌房屋和无法再居住的危房占了总户数78%,受灾严重的碧口镇和中庙乡居民房屋几乎全部倒塌
。地震后
,国家为甘肃划拨了重建基金256亿元
,均已划拨到位
。
然而,记者调查发现
,文县多处重建的灾民援建房不同程度出现质量问题
,部分灾民无法入住
,至今依然住在救灾帐篷里
。国家划拨给文县的中央重建基金中
,有8000多万产业重建基金至今没有发放
,被当地政府变为借款
,而当地政府却耗巨资搞亮化工程
,居民直指该工程是面子工程
,当地政府相关人员透露
,亮化工程所用资金是中央重建基金的结余资金
。
灾民
:
多处援建房质量堪忧且数量不够
在文县尚德镇任家坝村上任家坝社
,记者看到
,44户集中修建的灾民援建点已经建成
,但许多房子有裂缝
,有的承重的房梁已经断裂
,不得不用角铁加固
。一位正在做午饭的村民告诉记者
:"质量这么差的房子
,每平方米造价1000元
。每户59平方米
,室内没有设计厨房
,冬天只能在室外做饭
。"
"在建设援助点时
,没有经过公开招标
,承建方是镇政府找的临时施工队
,没有公开规划图纸
,甚至没有工程监理
。"任凤贤
、韩国庆等村民称
。
援建点出现上述问题后
,村民曾多次找到县政府要求对房屋质量进行鉴定
。后经甘肃省建设工程设计研究院专家鉴定
,结论为
:停用房
,无法使用
。施工方桑繁荣和居民对此鉴定结果表示认可
。桑与村民签署协议
,给付每户村民修复加固费用3万元
,协议书表述
,桑给付该费用后
,不再承担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终身制责任及以后可能发生的一切后果
。
村民们一直担心
,质量有问题的房子住了很难保证安全
,"如果再发生地震
,这样的房子能挺住吗
?"村民现场为记者砸开墙体
,发现砖与砖之间很多处根本没有浇注砂石和水泥
。
援建房不仅存在质量问题
,而且房屋数量也不够
。据任家坝村民介绍,援建点申报计划是62套
,结果只修建44套
,人多房少导致很多居民至今依然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
。"长期居住在帐篷里
,很多人患了严重的风湿病
。"一位村民说
。
像任家坝村这样援建点出现房屋质量问题的不是个例
,在城关镇元茨头村清水坪社和中庙乡中坪村援建点
,记者看到
,房屋墙体和地面出现裂缝现象普遍存在
,村民多次要求鉴定无果
。
碧口镇响浪村灾民援建点建成已经一年多却空无一人
。村民谢某称
,村民没有入住的原因是该工程是半拉子工程
,建成后房顶没有上梁和瓦
,根本无法居住
,"上瓦要村民自己出钱
,每户要一万多元
,灾民根本拿不出来这笔钱
,村民与镇政府理论多次无果
,所以只能看着建好的灾民房闲置
。"
"我们这里与青川只有一山之隔
,看到那里灾民援建点建设的漂亮整齐
,我们很羡慕
。"多位村民无奈地告诉记者
。
文县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解释说
,部分灾民房屋质量有问题确实存在
,县里已经协调相关施工单位对居民做了补偿
。但任家坝村多位村民反映
,补偿协议书已经在2010年3月与施工方签订
,但至今未得到补偿款
。
企业
:
产业重建基金竟变成借款
据记者了解
,地震给文县当地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
,无法继续生产
。国家为此启动重建基金救援
,甘肃省灾后重建办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
,中央重建基金拨付给陇南市(下辖文县)共5.2亿元作为援助产业重建
。文县产业重建共计22项
,中央重建基金8148万元
,已经分别在2008年
、2009年和2010年分三年拨付到位
。
这部分专项基金使用状况又是如何呢
?
文县白马风情寨是该县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
,每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
。地震发生后
,因房屋倒塌被迫停业
,政府将该公司定为旅游灾后重建项目
,并按文县发改委上报的重建规划得到中央重建基金指标
,白马风情寨先后完成了可研报告
、设计规划
、征地、环评审批和建设许可证等
,共计花费10余万元做前期工作
。
2010年5月20日
,陇南市发改委给文县发改委的批复文件称
,为白马风情寨安排中央重建基金200万元
,自筹407万元
,请尽快办理拨付手续
,确保资金及时到位
。
"我们拿到文件后很高兴
,多次找到政府和发改委
,要求尽快划拨建设资金
。"该公司总经理赵广田告诉记者
,"前不久县政府终于同意给钱
,但国家专项划拨的重建资金却变了性
,变成了借款
,县政府要求我们分三年还清
,而且还要我们提供抵押物
,地震后我们这里房屋都倒塌了
,哪里有抵押物
?"
和赵广田的遭遇相同
,碧口镇10家铁合金企业系当地招商引资企业 , 在 地 震 中 造 成 直 接 经 济 损 失6000余万元
,企业损失经过层层上报
,列入中央救灾计划
,文县政府计 划 拨 付 上 述 企 业 中 央 重 建 基 金3003万元。但至今企业未得到该笔基金
。前不久政府下发文件要把该项基金变为借款
,因没有抵押物
,企业只能无限期等待
。
"没有重建的钱
,我们只能在被地震震裂的旧厂房生产
。我们10家企业安排近2000灾民就业
,全年发放工资3000万元
,上缴税收1500万元
。"碧口镇铁合金企业负责人陈天新称
。
《文县中央重建基金项目年度实施计划》显示
,中央重建基金分三年发放,每一年都有具体数目分配
,可直到现在
,45家工业企业和水电企业均未得到中央重建基金
,记者采访的多位企业负责人证实此事
。
"仅产业重建这块中央基金就达8000多万
,加上农业
、旅游和灾民各类补偿款
,文县政府至少截留1亿元左右中央重建基金
。"一位当地政府未具姓名官员称
。
疑问
:
重建结余款打造亮化工程
文县发改委办公室有关人士向记者证实
:"中央重建基金产业重建部分确实没有发放
,企业反映很强烈
,县政府做法是错误的
,为何这样做要问政府领导
。"
文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
,未按规定发放中央重建基金不是文县的决定
,陇南市有相关文件
。
记者查阅陇南市政府(2010)61号文件显示
,该市拟将中央专项重建基金变为重建工业发展基金
,支持对象变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
、独立核算
、行业优势明显
、信用良好的全市各类所有制工业企业
。将基金变成了借款
。文县政府(2010)153号文件要求
,工业企业借款期限为3年
,借款到期后
,由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配合一次性收回
。
"以企业名义争取的中央救灾专项建设资金
,却被变性了
。"陈天新称
。
甘肃省灾后重建办的工作人员朱虎民坦承
:"陇南市的做法违反中央重建基金的使用要求
,陇南市几次找过省重建办
,想把专项基金改为发展基金
,由援助变成借贷
,我们没有同意
。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对该基金在陇南市的使用情况很不满意
,要求陇南市做出解释
。"
一方面
,灾民援建房质量堪忧且数量不够
,同时企业重建基金性质被改变
,而另一方面
,县城亮化工程却搞得红红火火
。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午夜的文县街路灯火通明
,城区内所有建筑均霓虹闪烁
。
文县建设局办公室主任薛玉明介绍
,该工程2010年11月完工
,总计投资2600万
,全部由县财政拨款
。他承认
,针对亮化工程
,有不少群众反对
,认为钱没用在刀刃上
。
一位当地群众告诉记者
,文县是国家级贫困县
,地震后一些县级公路发生塌陷
,至今没有修复
;但县城道路两旁的楼房
,均由政府装上了彩灯
。这样的亮化工程其实就是面子工程
。
据文县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张庆民介绍
,亮化工程没有电表控制
,无法确定用电量
。这种做法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相违
,为美化城市给财政和电企增加了负担
。"政府强行压制
,我们也没办法
。"
亮化工程的钱来自哪里
?文县相关部门对此问题均讳莫如深
。一位当时参与讨论修建该工程会议的政府官员称
:"亮化工程用的是灾后重建的结余款
,这是领导在会上定的
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