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方口径渐变 房地产再融资开闸预期强烈
来源 : 作者 : 发布时间 :2013-07-12 阅读量 :
自2010年以来 ,房地产企业上市 、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等事项已连续三年步履维艰 。期间 ,不少内地房企赴港上市 ,从海外获得大量融资 ,而国内房价依旧维持涨势 。分析人士呼吁 ,房地产企业融资应尽快实现市场化 。
表述措辞微调
证监会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有关“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政策有望放开”的提问时指出 ,关于该项政策 ,以6月2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表态为准 。当时 ,这位发言人表示 ,根据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和2013年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的规定 ,对存在闲置土地 、炒地以及捂盘惜售 、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,将暂停上市 、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。证监会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文件规定 ,对于房地产企业是否存在违反国务院有关规定的情形 ,证监会在进行相关审核时 ,将依据国土资源部的意见来进行认定 。证监会将进一步完善部门协商机制 ,提高工作效率 。
尽管证监会重申这一态度 ,但与相关政策出台时的表态相比 ,仍有细微差别 。证监会在2010年10月发布消息称 ,为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 ,证监会已暂缓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重组申请 ,并对已受理的房地产类重组申请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 。
针对这种变化 ,不少分析人士认为 ,这或许意味着 ,未来房企融资政策可能会有条件地放开 ,即对不存在上述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 ,仍有“放行”的可能 。
按照证监会与国土部在2010年底建立的联动机制 ,两部委共建一套内部系统 ,国土部将企业拿地 、融资和开发等信息实时更新至上述系统 ,从而作为证监会对企业再融资等事项审批的依据 。在上述系统投入运作的两年多来 ,甚少有涉房企业获得再融资等事项审批 。
业内人士呼吁 ,在逐步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同时 ,应逐步取消各类行政化限制 。
或受益城镇化概念
从资本市场反应看 ,上市房企似已迫不及待 。公开信息显示 ,从7月1日至今 ,已有多家A股上市房企因重大事项停牌 。虽然这些企业并未公开停牌具体原因 ,但业内人士认为 ,可能多与再融资或重大资产重组事宜有关 。
7月1日 ,金丰投资率先宣布停牌 。经过数日发酵 ,其停牌目的已渐趋明朗 :可能是筹划将金丰投资“卖壳”给上海绿地集团 ,后者与金丰投资同属上海“国字头”企业 。
随后 ,宋都股份 、新湖中宝 、中弘股份 、荣丰控股纷纷宣布,因“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”停牌 。如此密集地“筹划重大事项” ,为近年来所少见 ,业内人士认为 ,可能与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颇有关系 。
最近三年来,房地产企业在A股的上市之路几乎被堵死,多家房企均在此期间选择赴港上市 。在这段时间 ,成功通过借壳上市A股的涉房企业寥寥无几 。例如 ,涉房企业华夏幸福的主业在于园区开发 ,而非纯粹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,其上市更多得益于“城镇化”概念 。
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,这一概念已成为不少房企押宝对象 。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 ,近期一些房地产企业正在筹划A股上市相关事宜 ,其筹码便是“城镇化” 。业内人士分析 ,若房企上市 、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得以“有条件”地放开 ,那么这些企业可能从“城镇化”和“保障房”等概念受益 。
融资渠道亟待市场化
作为楼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 ,暂停房企上市 、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 ,似乎并未对市场造成太大影响 。随着调控政策持续发酵 ,房企资金状况虽在去年上半年有所吃紧 ,但在企业实施加快销售节奏 、扩宽融资渠道等一系列补救措施之后 ,房企资金很快恢复 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,1-5月 ,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45115亿元 ,同比增长32.0% 。处于近两年来最高水平 。其中 ,受房地产销售放量影响 ,定金及预收款增速达57.9% ,个人按揭贷款增长61.7% 。
多家A股一线房企陆续通过收购H股公司方式 ,成功跃上海外融资跳板 。很多上市房企也通过私募 、信托等方式进行大量融资 。
受房企资金充裕影响 ,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连续上涨 。加之土地市场高价地频出,市场对未来房价走势普遍预期向上 。
业内人士认为 ,行政化的调控手段应逐步退出 ,在房地产融资 、开发 、销售等环节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,实现市场化运作 。其中 ,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同时 ,为减少金融风险 ,房地产业融资渠道应尽快实现市场化 。